2月10日開始,多個城市迎來節后大批返潮復工。對于開工這件事,很多人都是有很多顧慮。
憂的是疫情的“拐點”到底出現了沒有?目前除湖北外新增確診病例已經連續6天下降了,復工后又會不會打破現狀?
就在2月8日上海疫情防控工作會,衛生防疫專家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了新型冠狀病毒NCP的一個傳播方式——“氣溶膠傳播”。
盡管2月9日,國家衛建委回應:目前尚沒有證據顯示新冠病毒通過氣溶膠傳播。但是大家的心情難免會有所憂慮。其實大家只要做好防護也不需要那么恐慌。下面我們通過簡單了解幾個問題進一步學習如何預防吧。
1、什么是氣溶膠?
氣溶膠是一種非常微小的液滴或固體顆粒,可以在空氣中懸浮。其中顆粒物質則被稱作懸浮粒子,其粒徑大小多在0.01-10微米之間。
氣溶膠的特點是越小的顆粒,對空氣氣流的粘性作用就越明顯,幾乎不下沉。所以如果在不通風的環境下,含有病毒的氣溶膠就會在空氣中停留很長的時間,從而傳播很遠的距離。
2、氣溶膠傳播可怕嗎?
了解氣溶膠傳播前先了解一下空氣傳播。
空氣傳播廣泛指易感人群吸入含有病原體的微小顆粒物。
對于新冠病毒,國家第五版新冠肺炎的診療方案中提到:“經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氣溶膠和消化道等傳播途徑尚待明確。”很多人都知道,我們戴口罩主要是為了預防飛沫傳播。
飛沫傳播是指攜帶傳染性病原體的呼吸道飛沫通常從傳染性個體的呼吸道(通過咳嗽,打噴嚏,說話等)在短距離內傳播到接受者的易感粘膜表面使其感染的傳播過程。易感粘膜表面主要是指鼻粘膜、結膜和口腔。
那氣溶膠傳播呢?
氣溶膠傳聽起來好像很可怕,但它只有在特定的、病毒濃度很高的環境下才會發生。
一般的醫用口罩能阻擋顆粒比較大的氣溶膠,特別小的氣溶膠顆粒因為重量太輕,主要分布在高空,會隨風飄走,被流動的空氣不斷稀釋,稀釋后,氣溶膠的病毒濃度就會被降低,感染的概率也就越小。
所以對于專家提出的“氣溶膠傳播”是的確應當重視,但也不用過分恐慌。普通人的正常生活中,要遇到高病毒量的氣溶膠通過黏膜進入人體才會感染。
重視是好事,我們也應該多關注其的傳播途徑: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一般接觸傳播多是通過手部的觸摸讓病毒進入眼口鼻。這也是為什么一直在強調除了要戴口罩,還要勤洗手。
3、預防傳播更要開窗通風!
面對開工后,坐在辦公室這類不通風的環境,最應該做的是開窗通風,要確保空氣流通!
因為讓人憂患的氣溶膠傳播更容易發生在密封不通風的環境下。當空氣中含有病毒的氣溶膠,空氣流通越差,氣溶膠停留越久,傳染的風險就越高。
所以進電梯,建議每個人都要佩戴口罩。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空調、下水道系統要盡可能不使用。全空氣系統的中央空調,會讓空氣在不同房間內交叉流動循環,容易造成交叉污染。也不要用風扇等高流速設備通風。最實際又經濟的辦法就是開窗通風。
辦公室內的位置也不要安排得過于緊密,適當保持距離?;厝凸ひ膊荒芡丝谡峙?!
面對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日常拒絕人群聚集,外出戴好口罩,室內要通風,做好消毒衛生,在家也要鍛煉提高免疫力,密切意家庭成員健康狀況。居家觀察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應自覺避免接觸他人,盡量不要乘坐公共交通,佩戴好口罩盡快到就近的發熱門診就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