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研究中使用的侖伐替尼最高劑量為每日 32 mg 和 40 mg。在臨床試驗中還發生了意外用藥錯誤,導致 40 至 48 mg 單次給藥。在這些劑量下最常觀察到的藥物不良反應為高血壓、惡心、腹瀉、疲乏、口腔炎、蛋白尿、頭痛和掌跖紅腫綜合征加重。還有單次給予 6 至 10 倍推薦日劑量的侖伐替尼用藥過量的報道,這些病例的不良反應與侖伐替尼已知的安全性特征一致(即腎衰竭和心力衰竭)。
癥狀和管理
對于侖伐替尼用藥過量,無特效解毒劑。在懷疑用藥過量的情況下,應停用侖伐替尼,并按需給予適當的支持療法。
[臨床試驗]
肝細胞癌(單藥治療)
在一項隨機、開放、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REFLECT;NCT01761266)中評價了侖伐替尼的療效,該研究在既往未接受治療的不可切除肝細胞癌(HCC)患者中進行。該研究入組了 Child-PughA 和 Barcelona Clinic 肝癌(BCLC)C 期或B 期 HCC 的成人患者,這些患者不能接受肝癌局部根治性治療;ECOG PS 為 0分或 1 分;未接受過 HCC 的全身治療;根據 mRECISIT 標準,至少有一個可測量的靶病灶。
患者被按照 1:1 隨機分組,研究組接受侖伐替尼(基線體重≥60kg 的患者為 12 mg,或基線體重<60 kg 的患者為 8 mg)每日 1 次口服;對照組患者接受索拉非尼 400 mg 每日2 次口服,直至發生疾病影像學進展或不可耐受的不良反應。隨機化按地區(西方 vs 亞太地區)、肉眼可見門靜脈浸潤或肝外轉移的存在(是vs 否)、ECOGPS(0 vs 1)和體重(<60 kg vs ≥60kg)進行分層。主要研究終點是總生存期(OS)。REFLECT 研究目的為顯示侖伐替尼與索拉非尼相比在 OS 方面的非劣效性。根據 HCC 的 mRECISIT 標準,其次要研究終點是無進展生存期(PFS)和客觀緩解率(ORR)。
共 954 例患者被隨機分組,其中478 例分配至侖伐替尼組,476 例分配至索拉非尼組。研究人群的人口統計學特征是:中位年齡為 62 歲(范圍:20 至 88歲);男性占 84%;亞洲人占 69%,高加索人占 29%;63%患者中ECOGPS 為 0分;69%患者的體重≥60 kg。在具有至少一個遠處轉移病灶的 590 例(62%)患者中,52%有肺轉移,45%有淋巴結轉移,16%有骨轉移。
70%的患者中存在肉眼可見的門靜脈浸潤、肝外轉移或兩者都有。79%的患者被分類為 Child-PughA 和 BCLC C 期,21%的患者為 Child-PughA 和 BCLCB期。75%的患者在入組時有肝硬化的影像學證據。研究者記錄的 HCC 發生的主要相關因素是乙型肝炎(50%)、丙型肝炎(23%)、飲酒(6%)、其他(7%)和未知病因(14%)。
全球數據分析
侖伐替尼在 OS 方面非劣效于索拉非尼(400 mg 每日兩次)。侖伐替尼組的中位 OS 為 13.6 個月,索拉非尼組的中位 OS 為 12.3 個月,HR = 0.92 [95% CI 為(0.79 ,1.06)]。
基于根據 mRECIST 評價的獨立影像學評估,在次要終點無進展生存期(PFS),疾病進展時間(TTP)和客觀緩解率(ORR)方面,與索拉非尼比,侖伐替尼治療組獲得顯著臨床改善, 且有統計學意義(P <0.0001)。侖伐替尼治療與索拉非尼治療相比能顯著延長 PFS 和 TTP,中位 PFS 和 TTP 是索拉非尼治療
的兩倍。這些療效結果總結于表 6 和圖 1 中。
表 6 肝細胞癌的療效結果(全球)
侖伐替尼(N=478) 索拉非尼(N=476)
總生存期
死亡人數,n (%) 351(73.4) 350(73.5)
中位 OS ,月(95% CI)a 13.6(12.1, 14.9) 12.3(10.4, 13.9)
風險比(95% CI)b, c 0.92(0.79,1.06)
獨立影像學評估(mRECIST)確定的無進展生存期(PFS)
中位 PFS ,月(95% CI)a 7.3(5.6, 7.5) 3.6(3.6, 3.7)
風險比(95% CI)b,c 0.64(0.55, 0.75)
P 值 c,d <0.00001
獨立影像學評估(mRECIST)確定的疾病進展時間 a
中位 TTP ,月(95% CI)a 7.4(7.2, 9.1) 3.7(3.6, 3.9)
風險比(95% CI)b,c 0.60(0.51, 0.71)
P 值 c,d <0.00001
獨立影像學評估(mRECIST)確定的客觀緩解率
客觀緩解率,n(%) 194(40.6) 59(12.4)
(95% CI)e (36.2, 45.0) (9.4, 15.4)
比值比(95% CI)f 5.01(3.59, 7.01)
P 值 f <0.00001
數據截止日期:2016 年 11 月 13 日。
侖伐替尼與索拉非尼的 HR 的非劣效性界值為 1.08。百分率基于全分析集中相關治療組內的受試者總數。
CI =置信區間;ECOG PS =東部腫瘤協作組體能狀態;HR =風險比;OS =總生存期。
a 采用 Kaplan-Meier 法估計中位數,采用廣義 Brookmeyer 和 Crowley 法估計 95% CI。
b 將治療組作為一個因素,基于 Cox 模型計算侖伐替尼相比于索拉非尼的風險比。
c 按區域(區域 1:亞太地區;區域 2:西部地區)、肉眼可見的門靜脈浸潤或肝外擴散或兩者皆有(是、否)、ECOG PS(0 、1)和體重(<60 kg 、≥60 kg)分層。
d P 值用于侖伐替尼與索拉非尼的優效性檢驗。
e 采用漸進正態近似計算 95% CI。
f 采用 Cochran-Mantel-Haenszel 法計算比值比和 P 值(用于優效性檢驗),按 IxRS 分層因素分層。
圖 1 總生存期的 Kaplan-Meier 曲線:全球人群
中國亞組分析
在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CTH)人群中,共 288 名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接受侖伐替尼(144 名受試者)或索拉非尼(144 名受試者)治療。在中國大陸人群中,共 213 名受試者被隨機分配接受侖伐替尼(112 名受試者)或索拉非尼(101名受試者)治療。
CTH 人群侖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組的中位 OS 分別為 15.0 和 10.2 個月(HR= 0.73 ,95% CI 0.55-0.96)。在 CTH 人群中,與索拉非尼組相比,侖伐替尼組能顯著延長 OS(P=0.02620)。中國大陸人群侖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組的中位 OS 分別為 14.7 和 10.5 個月(HR = 0.82 ,95% CI 0.59-1.14)。
根據 mRECIST 評價的獨立影像學評估,與 CTH 人群中的索拉非尼相比,
侖伐替尼治療顯著延長了 PFS(中位數為 8.4 vs 3.6 個月,HR=0.47 ,95% CI 為0.35-0.64 ,P <0.00001),中國大陸人群(中位數為 9.2 vs 3.6 個月,HR = 0.52, 95%CI 0.37-0.73 ,P = 0.00012)。
與 CTH 人群中的索拉非尼相比,侖伐替尼治療顯著延長了 TTP(中位數為9.2 vs 3.6 個月,HR = 0.45 ,95% CI 0.33-0.62 ,P<0.00001)和中國大陸人群(中位數為 9.2 vs 3.7 個月,HR = 0.51 ,95% CI 0.35-0.73 ,P= 0.00016)。
在 CTH 人群中,侖伐替尼的 ORR(CR PR)明顯高于索拉非尼組(43.8% vs 13.2% ,P<0.00001,包括 7 名侖伐替尼受試者[4.9%]達到 CR 和 2 名索拉非尼受試者[1.4%]達到 CR);和中國大陸人群(44.6% vs 15.8%,P=0.00001,包括 7名侖伐替尼受試者[6.3%]達到 CR 和 2 名 索拉非尼受試者[2.0%]達到CR)。
CTH 人群和中國大陸人群的療效終點結果總結于表 7 和圖 2。
表 7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CTH 人群)和中國大陸人群的療效終點結果總結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中國大陸
侖伐替尼(N = 144) 索拉非尼(N =
144)
侖伐替尼(N = 112)
索拉非尼(N = 101)
總生存期
中位數(95% CI)a,月 15.0
(13.4,
19.5) 10.2
(8.4,
12.4) 14.7
(11.4,
19.1) 10.5
(8.3,
14.4)
風險比(95% CI)b, c 0.73(0.55, 0.96) 0.82(0.59, 1.14)
分層對數秩檢驗P 值 c, e 0.02620 -
獨立影像學評估(mRECIST)的 PFS
中位數(95% CI)a,月 8.4
(7.2,
10.9) 3.6
(2.2,
3.7) 9.2
(6.4,
11.0) 3.6
(2.2, 5.5)
風險比(95% CI)b, c 0.47(0.35, 0.64) 0.52(0.37, 0.73)
分層對數秩檢驗P 值 c, e <0.00001 0.00012
獨立影像學評估(mRECIST)的 TTP
中位數(95% CI)a,月 9.2
(7.4,
11.1) 3.6
(3.5,
3.7) 9.2
(7.4,
11.2) 3.7
(3.6, 5.5)
風險比(95% CI)b, c 0.45(0.33, 0.62) 0.51(0.35, 0.73)
分層對數秩檢驗P 值 c, e <0.00001 0.00016
獨立影像學評估(mRECIST)的客觀緩解率(CR PR)
客觀緩解率(CR PR),n(%) 63(43.8) 19
(13.2) 50(44.6) 16(15.8)
比值比(95% CI)d,按 IxRS 中的 5.14(2.84, 9.31) 4.23(2.16, 8.26)
分層因素分層
P 值 d, e <0.00001 0.00001
數據截止日期:2016 年 11 月 13 日。
百分率基于全分析集中相關治療組內的受試者總數。
CI = 置信區間;HR = 風險比。
a 采用 Kaplan-Meier 法估計中位數,采用廣義 Brookmeyer 和 Crowley 法估計 95% CI。 b 將治療組作為一個因素,基于 Cox 模型,計算侖伐替尼相比于索拉非尼的風險比。
Efron 方法用于處理結點。
c 按肉眼可見的門靜脈浸潤或肝外擴散或兩者皆有(是、否)、ECOG PS(0 、1)和體重(<60 kg 、≥60 kg)分層。
d 采用 Cochran-Mantel-Haenszel 法計算比值比和 P 值(用于優效性檢驗),按 IxRS 分層。
e 為沒有預先規定的統計檢驗。
圖 2 總生存期的 Kaplan-Meier 曲線: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CTH 人群)
CTH 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為病因的侖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組患者的中位 OS分別為 14.9 和 9.9 個月(HR = 0.72 ,95% CI 0.53-0.97);中國大陸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為病因的侖伐替尼和索拉非尼組患者的中位 OS 分別為 14.4 和 10.2 個月(HR = 0.77 ,95% CI 0.54-1.09)(見表 8)。
表 8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和中國大陸人群中乙型肝炎病毒為病因的患者的總生存期
中國大陸 臺灣 香港 中國大陸
侖伐替尼(N = 123) 索拉非尼(N =
119) 侖伐替尼(N = 101) 索拉非尼(N = 87)
總生存期
中位數(95% CI)a,月 14.9
(12.0, 19.5) 9.9
(8.2,
12.4) 14.4
(10.9,
18.0) 10.2
(7.5, 12.5)
HR(95% CI)b, c 0.72(0.53, 0.97) 0.77(0.54, 1.09)
數據截止日期:2016 年 11 月 13 日。
CI = 置信區間;HR = 風險比。
a 采用 Kaplan-Meier 法估計中位數,采用廣義 Brookmeyer 和 Crowley 法估計 95% CI。
b 侖伐替尼相比于索拉非尼的風險比,基于 Cox 模型,將治療組作為一個因素。Efron 方法用于處理結點。
c 按肉眼可見的門靜脈浸潤或肝外擴散或兩者皆有(是、否)、ECOG PS(0 、1)和體重(<60 kg 、≥60 kg)分層。
肝細胞癌(與帕博利珠單抗和 TACE 聯用)
LEAP-012 是一項多中心、隨機(1:1)、雙盲、活性對照試驗, 研究了侖伐替尼和帕博利珠單抗聯合 TACE 治療不可切除的非轉移性 HCC 的有效性。該研究入組了 480 例無大血管浸潤且所有病灶均可接受 TACE 的患者。患有活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任何需要免疫抑制治療性疾病的患者不符合研究資格。
隨機分層按研究中心,甲胎蛋白(AFP):≤400 ng/mL vs >400 ng/mL,ECOG PS:0 vs 1,白蛋白-膽紅素(ALBI)1 級 vs 2 或 3 級,以及腫瘤負荷,定義為篩選時的腫瘤數量和最大腫瘤大?。ɡ迕祝┑目偤?≤6 vs > 6 且≤12 vs > 12)。將患者按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至以下兩個治療組之一:
? 侖伐替尼口服8 mg(體重<60 kg)或12 mg(體重≥60 kg),每日一次,與帕博利珠單抗400 mg靜脈輸注,每6周一次,聯合TACE。
? 安慰劑口服,每日一次,與安慰劑靜脈輸注,每6周一次,聯合TACE。
每個病灶最多接受 2 次 TACE 治療。全身治療持續至疾病進展或發生不可耐受的毒性。在 TACE 操作前 2 天和后 7 天暫停侖伐替尼給藥。帕博利珠單抗最多持續給予 24 個月。在基線進行腫瘤狀態評估,隨后每 9 周進行一次。
研究人群的特征為中位年齡 66 歲(范圍:21-87),55%年齡≥65 歲;20%白人、72%亞裔和 1%黑人;89%ECOGPS 為 0,11%ECOGPS 為 1;AFP≤400 ng/mL (84%)和>400 ng/mL(16%);ALBI 1 級(72%)和 2 級(28%);腫瘤負荷≤6(48%)、>6 且≤12(49%)和>12(3.1%)。
主要有效性結局指標為 BICR 根據 RECIST v1.1 評估的 PFS(修訂為每個器官最多 5 個靶病灶,以發現新發肝內病灶,這些病灶必須符合肝臟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LI-RADS)5項明確標準)和 OS。其他有效性結局指標包括 ORR 和 DOR (由 BICR 使用 RECIST v1.1 進行評估)。
該試驗證明了,與安慰劑聯合 TACE 組相比,在隨機分配至侖伐替尼和帕博利珠單抗聯合 TACE 組的患者中的 PFS 具有統計學顯著改善。
全球數據分析
有效性結果總結于表 9 和圖 3。
表 9:LEAP-012 研究的有效性結果
終點 侖伐替尼,帕博利珠單
抗 TACE
n=237 安慰劑 TACE
n=243
PFSa
事件數量(%) 132 (56%) 154 (63%)
中位數(月)(95% CI) 14.6 (12.6, 16.7) 10.0 (8.1, 12.2)
風險比b(95% CI) 0.66 (0.51, 0.84)
p值c 0.0002
12個月PFS率(95% CI) 62% (55, 68) 43% (36, 50)
24個月PFS率(95% CI) 25% (18, 32) 21% (14, 27)
30個月PFS率(95% CI) 23% (16, 31) 12% (6, 21)
OSd
事件數量(%) 69 (29%) 82 (34%)
中位數(月)(95% CI) 39.4 (32.7, NR) NR (30.6, NR)
風險比b(95% CI) 0.80 (0.57, 1.11)
p值c 0.0867 g
客觀緩解率a
ORRe (%) (95% CI) 47 (40, 53) 33 (27, 40)
完全緩解率 3.4% 4.1%
部分緩解率 43% 29%
緩解持續時間a,f
中位數(月)f(范圍) 12.6 (1.3 , 39.1 ) 10.7 (2.0 , 39.5 )
持續時間≥6個月的% 88% 83%
持續時間≥12個月的% 58% 48%
a 基于最終PFS分析的結果
b 基于Cox回歸模型
c 基于重新隨機化檢驗的單側p值,采用分層對數秩檢驗d 基于期中分析
e 確認的完全緩解或部分緩解
f 基于Kaplan-Meier估計
g 不顯著
NR=未達到\